什么是校园欺凌
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(个体或群体)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、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、侮辱,造成另一方(个体或群体)身体伤害、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,校园欺凌多发生在学校内外。校园欺凌分为以下三种:①单人实施的欺凌行为、②少数人实施的欺凌行为、③多数人实施的欺凌行为。实施环境地区多为校园周边或人少僻静处,甚至是明目张胆的在校园公共区域进行欺凌。
1.打:受到殴打、被别人用肢体暴力恶意攻击。
2.骂:被恶意取笑、嘲弄、侮辱、讥讽、贬低。
3.毁:被故意损坏书本、 衣服等个人物品或财物。
4.传:在网上被恶意传播谣言、诋毁、人身攻击。
5.吓:被恐吓、威胁、逼迫,被故意无视、被联合起来排挤。
1、不做受害者
遭受过校园欺凌的孩子往往身体免疫力更弱,更容易出现头痛、胃痛等肉眼可见的身体伤害。此外,被欺凌的经历会带来难以预估的心理损害,甚至是伴随终身的心理创伤。
①不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,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。
②前往厕所、楼道拐角或者学校附近巷子等校园欺凌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。
③与同学友好相处,宽容、理性、平和解决矛盾,不采用过激方式。
④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,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,以便在危险的时刻进行自保。
2、不做欺凌者
很多人会说,时间可以冲淡一切。然而,一旦童年被霸凌的阴霾笼罩,可能需要用几十年甚至是一生的时间去洗刷。
故意殴打他人、暴力侮辱他人、暴力索取他人财物、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、强制侮辱罪、抢劫罪、故意伤害罪等。
欺凌同学的孩子往往更具有侵犯性和攻击性,更倾向于激化矛盾。那些有高频率欺凌行为的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。而对于那些既是欺凌者又是受害者的人来说,具有更高的风险患抑郁症或自杀倾向。
3、拒绝成为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
研究发现,校园欺凌的目击者相较于没有目击过校园欺凌的人来说,在长大后产生心理问题的风险也会更高。
①拒绝煽风点火,拒绝成为欺凌者的“帮凶”。
②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,要主动帮助被欺凌者。
③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,帮助被欺凌者。
④及时向老师、家长报告,甚至报警。
校园欺凌是人际冲突的一个极端,对我们来说是双重伤。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,就应当互相帮助、互相谅解、互相包容,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嫩芽,暴力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,让我们一起拒绝校园欺凌,做个健康、阳光的学生。
希望大家互相尊重、互相友爱、营造出轻松、愉快的校园环境,珍惜来之不易的同窗时光。